文章引用來源:http://proj.ncku.edu.tw/research/articles/c/20100326/2.html
細胞核內EGFR與STAT5蛋白相互作用能活化Aurora-A基因的表現
Aurora-A激脢在許多的腫瘤細胞以及癌細胞株中均有大量表現的情形。研究顯示,Aurora-A激脢是一個致癌基因1。目前認為,在腫瘤細胞中Aurora-A激脢表現量的增加,除了來自DNA的增幅、蛋白質穩定度的增加之外,還有其基因轉錄的活化2。對於在腫瘤細胞中Aurora-A激脢基因轉錄的調控機制,目前則還不清楚。另外,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R)是一種位於細胞膜上的受體酪胺酸激脢(receptor tyrosine kinase),在許多的腫瘤細胞以及癌細胞株中亦有高量的表現。近幾年來,有許多的研究證據顯示,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受到刺激之後,會由細胞膜進到細胞核內,直接扮演一個轉錄活化因子(transcription activator)的角色3。而這種能在細胞核內偵測到EGFR的現象,大多與細胞的高度增生(highly proliferation)是有關的3。根據文獻報導,會受到細胞核內EGFR所轉錄活化的基因,其啟動子區域(promoter region)都存在著所謂的ATRSs(AT-rich sequence sites)序列3。有趣的是,EGFR本身並不具有DNA結合的能力,它必須要先與其他具有DNA結合能力的轉錄因子形成一個複合體之後,才能去活化標的基因的表現。
本研究觀察到,在高度表現EGFR的細胞株中,其細胞核內的確可以偵測到EGFR的存在;且在這些有EGFR表現的細胞株中,可以看到EGF的刺激會增加Aurora-A啟動子的活性(圖一、A)。分析Aurora-A激脢的啟動子區域,發現有五個可能的ATRSs,其中三個ATRSs則包含了可能的STATs (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)蛋白結合的序列。作ChIP assay以及re-ChIP assay則發現,在EGF刺激之下,細胞核內的EGFR的確可以與STAT5蛋白共同聚集到Aurora-A激脢的啟動子區域(圖一、B)。此外,利用免疫螢光染色(immunofloursence assay)及共同免疫沈澱反應(co-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)也可以偵測到細胞在EGF的刺激之下,細胞核內EGFR與STAT5蛋白之間存在相互作用。而在Aurora-A啟動子上,EGFR與STAT5蛋白可能結合的序列區域,也利用DNA-affinity purification assay得到確認。有趣的是,在A431細胞中,EGF的刺激使得Aurora-A蛋白激脢的增加,會造成細胞內中心體的增殖以及微小管的不規則(圖二)。利用RNAi的技術,將細胞內EGFR或是STAT5A的表現量減少,則此時Aurora-A基因的表現便不再受到EGF的刺激而增加;反之,若是在細胞株中大量表現EGFR或是STAT5A,那麼EGF增加Aurora-A基因表現的情形會更明顯,若同時表現EGFR及STAT5A則有加成的效果(圖三)。減少或是大量表現STAT5B,並不會影響EGF增加Aurora-A表現的效應(圖三)。這說明了細胞核內EGFR與STAT5A在調控Aurora-A蛋白的表現上是具有特異性的。
總結本研究成果,我們發現,活化的EGFR訊息傳遞途徑能增加Aurora-A激脢的表現,造成染色體的不穩定性,最後導致腫瘤的形成。
參考文獻
- Bischoff JR, Anderson L, Zhu Y, Mossie K, Ng L, Souza B, Schryver B, Flanagan P, Clairvoyant F, Ginther C, Chan CS, Novotny M, Slamon DJ, Plowman GD. A homologue of Drosophila aurora kinase is oncogenic and amplified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s. EMBO J. 1998, 17(11):3052-65.
- Marumoto T, Zhang D, Saya H. Aurora-A - a guardian of poles. Nat Rev Cancer. 2005, 5(1):42-50.
- Lin SY, Makino K, Xia W, Matin A, Wen Y, Kwong KY, Bourguignon L, Hung MC.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EGF receptor and its potential new role as a transcription factor. Nat Cell Biol. 2001, (9):802-8.
留言列表